从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鹏城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到坪山生物医药创新产业园扩建提容,光明电源基地、比亚迪汽车工业园(深汕)新开工,更多的资源要素在深圳这片热土涌流,新动能得以培育,新势能得以提升。
数据显示,2021年,深圳全市完成产业用地供应3.07平方公里,超额79%,同比增长51.3%。深圳不断探索全领域覆盖、全链条协同、全周期集成、全方位提升的国土空间提质增效综合改革之路,在实现“项目等空间”到“空间等项目”转变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项目符合规定”到“规定保障项目”的转变,走出一条超大型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努力为“双区”建设的制度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更大空间载体。
新增用地主要保障大片区大面积重大产业项目
产业是深圳的立市之本。为保障高质量发展,深圳从国土空间供给、产业布局优化、产城融合改革试点等方面,构筑全域创新空间格局,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目前,深圳依托国家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及市级新兴产业片区等,优化构建定位清晰、链条完整、资源聚集的“1+7+N”全域创新空间格局,即1个综合性创新核心区、7大创新集中承载区和多个特色产业创新集聚区。高标准推进前海、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国际会展城、海洋新城等一批重点片区规划设计,城市发展新动能持续激发。
在全力保障优质产业空间配置方面,深圳坚持新增和存量“双轮驱动”国土空间供给。其中,新增用地主要保障大片区、大面积重大产业项目,确保项目尽快落地、尽快投产。存量方面,加快推进大面积产业用地整备、旧工业区连片升级改造,实施“两个百平方公里级”高品质产业空间打造行动等。
全市划定45个地下空间重点开发地区
在努力增加未来产业空间供给总量的同时,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积极依靠改革创新空间资源要素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通过支持对土地混合开发、空间复合利用的政策创新,深圳形成更多的结构流量。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在龙岗区宝龙科技城选取G02203-0022号宗地作为优质产业空间试点项目,与二三产混合用地试点改革内容叠加,将打造政府主导、国企实施“低成本开发+高质量建设+准成本提供”的高标准优质产业空间供给模式。该项目突破了单一地块的规模,在片区内均衡配置产业、商业、宿舍、酒店,以及产业发展和生产生活所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将研发生产功能与城市生活服务功能协同发展,实现生产、生活、休闲一体化。
二是坚持地上地下“双向拓展”,划定密度分区,鼓励地下空间复合利用,建设功能多样的城市综合体,推动交通枢纽及周边地区TOD模式的综合立体开发。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编制《深圳市地下空间资源利用规划(2020-2035年)》并形成了规划成果草案,在全市划定 45个地下空间重点开发地区,其中包括: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宝安中心区、深圳机场站枢纽、深圳北站枢纽、光明科学城枢纽等片区。(记者 苑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