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氛围越来越活跃,首店进驻一大批,生活便民商业网点覆盖全北京……时隔一年,北京交出了亮眼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成绩单。7月13日,北京商报记者在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一周年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0-2021年,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总指数分别为91.3和98.4,总指数提升7.1。北京正从多方面发力,力争在2025年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首店
引入1300家国际范上线
谈起商业活力,首店经济烘托氛围首屈一指。北京商报记者获悉,2021年以来,北京新落地首店近1300家,处于全国首店经济第一梯队。其中,2021年全年,北京落地901家首店中,国际品牌占比15%,提升了北京的国际范。
北京市商务局副局长郭文杰指出,立足2022年,北京争取新引进国内外品牌首店600家左右。同时,展望2025年,北京将打造2-3个千亿级规模世界级商圈,吸引国际国内品牌在京开设3000家以上首店、创新店、旗舰店,孵化100个以上新消费品牌,引进500个左右国内外知名美食品牌。
回首近一年,各商圈、各项目都在首店上发力。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北京坊引入了北京曼联梦剧场亚洲首店,该门店融合足球主题餐厅、曼联周边售卖、足球文化展览等多种功能。在王府中環,2022年第一季中引入的餐饮品牌中包括三家特色首店,分别为现代粤菜王府海堂、精致闽菜景福轩·福建菜、现代越南餐厅tet。刚刚开业不久的六工汇购物广场,也引入了北京首家理想汽车旗舰店、京西首家蔚来中心NioHouse旗舰店等。
有着“首店收割机”之称的三里屯太古里,也在西区中引入了大量首店和旗舰店。例如以中国首家“复合式明日生活馆”概念打造的优衣库全球旗舰店、运动品牌迪桑特全球旗舰店,以及北京首家NIKERISE零售概念店。
可见,近年来的首店趋势不再是单纯的国际品牌,更多的是创新型门店或新孵化的品牌,新消费品牌已经成为首店经济的一匹黑马。
三里屯太古里总经理马泽丹表示,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创新型商业模式将成为消费增长的新引擎。新一代的消费者更重视消费过程中的体验感,单纯的独立品牌店铺已经不能满足年轻消费者的体验型购物需求。
同时,北京目前在东城区、朝阳区试点设立了红桥市场、郎园Station等6个各具特色的孵化基地,孵化出了观夏、ffit8、端木良锦、“单立人-牙花子厂牌”等一批新消费品牌。
郭文杰指出,新消费品牌孵化是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内容和抓手之一,是培育消费新动能、拉动消费增长的有效途径。一年来,通过市区联动,先行先试,北京市已初步建立新消费品牌孵化体系,通过紧抓科技、文化双重优势,构建品牌库、基地库、机构库、场景库、政策库等五库,加快推进北京市品牌培育工作。
传统商业
改造提升品质销售增四成
新消费的涌入,必然会加速传统商业项目和传统商圈的调整升级。
从2019年启动商圈改造提升工作,北京已经完成了王府井、前门大栅栏、CBD、三里屯等22个传统商圈阶段性的改造提升。通过对北京完成升级改造的22个商圈统计监测看,2021年,除环球度假区商圈尚未纳统以外,其余21个商圈限额以上商业单位实现零售额1794亿元,同比增长43.7%,两年平均增速32.6%,占全市社零额的比重达到12%。同时,2021年北京市共引入901家首店,处于首店经济的第一梯队,为进一步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同时,北京通过营商环境改善、政策支持等方式,采取“试点先行”的方式“一店一策”推进传统商场升级改造工作。目前,25家试点企业中已有20家试点企业基本完成升级改造。例如,美克洞学馆由老旧电子产品售卖场升级改造为集合家居产品、高端餐饮及文创艺术体验馆;东安市场完成闭店改造升级为北京最潮的沉浸式买手制百货;长安商场、甘家口大厦均由单一购物向休闲消费、体验功能、亲子功能的社区生活方式中心转型,实现项目整体升级。西单更新场实现公园式休闲空间与地下商业空间融合,首店及高能级概念店集合店成潮流新地标。
接下来,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2022年,赛特购物中心、蓝岛大厦、银泰百货、资和信百货等项目也在加速改造提升。北京市商务局也将发布《北京市高品质商圈改造提升行动计划(2022-2025)》,将按照国际级商圈、城市级商圈、地区级商圈和社区级商圈4级商圈体系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通过制定“一圈一策”工作方案、完善业态配置、凸显竞合效应、发展夜间经济、打造数字商圈、优化消费环境等6方面路径实施,有序推进商圈高品质发展。
传统项目、商圈的更新,给城市商业转型、升级带去更多可能性。北京国际商贸中心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赖阳认为,当老旧商业设施与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有较大差别,尤其是在业态结构、商业设施环境上,推动城市更新将给城市商业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商圈应该承接当代年轻人的更多消费需求、精神需求。”赖阳表示,商圈不仅要提升时尚品位,文化打造也必不可少。一些传统的街边老店可以更好发挥好自身特色,打造展示城市历史文化风貌的商业体,开发整合更多旅游休闲文化资源。
数字经济
打开消费增长新空间
线上点单、到店自取,提前查看街区内品牌布局,商场闭店前预约出租车……上述便捷且多元化的消费场景,在北京随处可见,这背后是数字经济与传统实体行业的融合。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顾瑾栩表示,下一步,北京将推动直播电商产业集聚升级,提升数字内容服务供给能力,营造数字消费发展氛围,来持续激发数字经济创新,助力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数字经济的基建在不断完善搭建中。据介绍,截止到今年4月底,北京市5G基站累计达5.4万个,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25个,居全国首位,实现52个市级重点商圈和市内重点景区5G网络全覆盖。
更多的智能场景需要实体商业来承接、落地。北京目前培育形成15家信息消费体验中心,包括以人工智能服务为代表的联想未来中心;线上线下融合,利用大数据助力反向定制生产的曲美体验中心;“数字技术赋能+传统零售线下改造”双驱动模式的多点DMALL+物美联想桥数字零售体验店;具备全套智能管理能力的依文MTM数字化定制平台。
北京还将选取2-3个区打造高质量直播电商基地,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直播电商基地建设。同时也鼓励平台企业设立首店首发直播专区,借助直播经济推广“北京品牌IP”,打造“人、货、场”全要素直播电商产业集聚生态。同时,北京探索数字文化新模式,发展云旅游、云展览、数字艺术等消费新形态。在餐饮、旅游、文化活动等领域定期推出特色消费榜单和消费指引,培育消费品牌。
“培育智慧城市万亿产业,通过逐步开展场景征集、供需对接、评定评估、落地实施、推广应用等环节,积极推进企业参与北京市智慧城市建设。”顾瑾栩表示,筹备全球数字经济大会、2022年数字经济体验周和北京数字消费节等展会活动,鼓励信息消费共同体及企业积极参与到数字消费的促销活动中。
数字化为实体商业创造出更多的增长点。合生商业相关负责人指出,公司旗下项目线上零售板块自搭建之初,也同步搭建起私域社群和导购分销体系。目前各类标签属性的社群近8万人,社群销售产出成为电商业务不可或缺的部分。在疫情防控期间,社群成为购物中心与消费者沟通的重要途径。
此前,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发布的《2021-2022百购行业小程序应用报告》中指出,微信小程序或公众号是百货、购物中心最常用的线上渠道,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线上的销售额。
中国百货商业协会指出,在日积月累中,商场在线上也拥有了一个相对可观的流量,在招商及品牌谈判环节拥有更大的议价权。小程序收银功能结合小程序订阅消息的能力,使顾客在场内可以获取订阅消息推送,离场后可以使用订阅消息触达,做精准的顾客召回并引导复购。
便民商业
网点超9万个功能全覆盖
除了实体商圈和线上渠道,越来越多的消费场景也发生在“家门口”,北京的便民消费网络日渐加密。郭文杰指出,目前,北京基本便民商业网点超9万个,实现全市社区基本便民商业服务功能全覆盖。立足2022年,北京将精准补建和规范提升基本便民商业网点410个左右,每百万人口拥有连锁便利店(社区超市)数量达320家左右。
不久前,北京市商务局发布了《加快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促进生活服务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提到,到2025年,全市实现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覆盖。形成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生活服务体系。从网点到生活圈,北京勾勒出更广阔的便民消费蓝图。
郭文杰提到,北京正加快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的社区级商圈。落实《措施》,统筹疫情防控和生活服务业发展,兼顾基本保障和品质提升业态,激发社区商业活力,以生活便利性和居民满意度为导向,打造布局合理、业态齐全、功能完善、智慧便捷、服务优质、商居和谐的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不仅是便利地买到商品,还要更快地找到服务。《措施》中提到,巩固提升基本保障类业态,支持多业态搭载早餐,将蔬菜零售、前置仓、药店等纳入资金支持范围。北京便民商业推进“一店多能”,搭载便民服务功能;丰富发展特色餐饮、蛋糕烘焙、茶饮咖啡、新式书店、养老康护等品质提升类业态。便利蜂在北京有600余家门店,是北京便民生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传统便利店,便利蜂店内搭载了果蔬等生鲜产品。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预计2023年,中国便利店数量将达到18.5万家。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随着未来中国消费者倾向于便利性食品的特征,对于便利店的需求会持续增加,因此中国便利店的数量还会持续上升。便利店市场的繁荣景象也是便民消费中的缩影。便民消费也成为连锁品牌争相挖掘的赛道。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便利店销售额同比增长8.7%,高于门店速度增长。
北京市商务局发布的《北京市生活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方案》中提到,北京还将提升便利店(便民店)数字化经营能力。支持数字化精准选品,实现“千店千面”。引导品牌连锁企业、电商平台企业新建或规范提升农村便民店,通过技术赋能、供应链整合等,试点铺设不少于100个网点。
据悉,超市发根据不同业态的门店和门店周边不同的核心消费客群,打造千店千面。2021年,超市发在不闭店状态下升级门店,新开7店、关闭7店,根据不同顾客消费特点打造不同类型门店,实现“千店千面”。其中清河店1700平方米,改造后年销超过7000万元,毛利率也由16%提升到20%左右。(记者刘卓澜王维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