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文/吴波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经济是血肉,政治是骨骼,文化是灵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底蕴,形成了具有独特精神标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获得感,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进而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动力源泉。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当代乡村生活中,优秀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面临一些现实困境。一是传承主体消减。受经济基础限制,继承发展传统文化所带来的物质利益不足,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乡村。乡村留守人员整体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人口空心化使得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出现“断档”现象,留不下最美“乡愁”。二是多元文化冲击。现代工业文明深刻影响村民原有生活习惯、思维理念、价值观念,一些优秀传统文化被视为土气的、过时的封建糟粕。正如“对于固有文化之厌弃反抗,是破坏力中之最强者”,受市场经济冲击,村民逐渐产生文化自卑心理,进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加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精神价值。三是产业模式单一。部分地方为了迎合都市化发展,简单复制并不适合自身文化特征的发展方式。遍地开花的“文旅小镇”、千篇一律的仿古建筑、义乌批发的同款纪念品,一味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缺少创新和完整的品牌产业链。
文化振兴是乡村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需要全方位发力。
激活传承主体。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优先选择有文化素养和为民情怀的党员担任村干部,鼓励大学生回村任职,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服务于乡村振兴。重视对基层党支部和党员干部定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轮训,坚持调查研究,深入了解村民在文化方面的真正需求,从而开展各种真正满足村民需要的文化实体项目或文化娱乐活动。充分发挥乡贤的助力作用,加强道德模范、优秀企业家、专家学者、退休公职人员和返乡务工人员等乡贤与基层党支部、村民之间的联系,提升乡贤在乡村治理方面的参与度。充分利用新媒体等手段宣传乡贤助力乡村文化建设的典型事例,在乡土社会营造一种见贤思齐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村民对乡村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引导群众自行举办民间传统文化活动,激发村民文化激情和自信。
文化“双创”升级。要讲好中国文化故事,就要让传统文化与时代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贴近群众生活,在传承中促进创新,在创新中谋取发展。一方面,扎牢根基,挖掘好已有的乡村传统文化资源,注重对古村落、古民居等历史风貌的保护,建设有文化记忆的和美乡村。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加强监管,打击不良的乡土文化乱象,防范西方不良文化思潮鸠占鹊巢。
创新传承载体。避免因过分追求商业利益造成的产业盲从,打造适合当地实际的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和品牌。融入互联网思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传承载体。借助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信息平台,讲老百姓听得懂的话,推动文化传承形式的创新。充分吸引外来投资促进文旅融合发展,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推进建设多元化、多渠道的文化资金保障体系。结合当地实际,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农业、旅游等产业的深度融合,进一步设计开发符合大众需求的文创产品,擦亮“文化才是城市最大不动产”的金字招牌。(作者单位:湖南省炎帝陵基金会办公室)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