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走茶会凉?
茶水虽会凉,但在罐罐茶里熬的光阴一直温存。
一炉火、一撮茶、一个罐、一盏盅,几样简简单单的器物,在农家人手中一番操作,便形成一种独特的品茗习俗,在六盘山地区代代相传。
闲暇时,寻觅一处茶舍,燃起火炉,熬一杯浓浓的罐罐茶,忆岁月稠,别有一番滋味。
罐罐茶工艺简单却不凡。先用签子穿两颗红枣,放在炉火上均匀翻烤,至皮焦肉嫩、枣香渐溢时,便可放入罐罐里,添加冷水,加入捏破壳的桂圆、红枸杞、葡萄干、山楂片、陈皮丝、核桃仁和碎冰糖辅味,细火慢熬。
围着火炉,闲谈中静待四、五分钟,茶水沸腾,泛起圈圈绵细的泡沫时,一罐好茶便成了。
握起砂罐的手柄,用签子抵住罐口,一倾斜,黄澄澄、亮晶晶的茶水顺着罐沿,倾入茶盏。
趁着香气滕腾,埋头深吸一口,甘甜、苦涩、柔软、滑嫩、厚重……混着各种味道,瞬时在味蕾上炸裂。
在固原人的心目中,一壶罐罐茶,赋予好茶丰富内涵:简单而纯粹,甘甜且醇香,晨起时提神、午休完排困、傍晚时解乏、孤寂时消愁。
“俗话说茶如人生,先苦涩后醇香,自己煮罐罐茶更有这种体会。”半日闲罐罐茶馆老板陈成伸出三指,取茶配料,拿捏有度。
“下料多则丰富,少则简单,煮出的茶味自然就不同。味道生动与否,全在自己手里,生活也是。”熬茶中,陈成感悟茶道。
“朋友圈中看到罐罐茶,想起小时候爷爷把烤黑的红枣放在易拉罐里,再放些本地的砖块头或窝窝头茶叶,添几粒枸杞,一口口的呷着。”顾客杨先生久久凝视着茶馆里的墙绘,渐渐与记忆深处的印象重叠。
那时候,爷爷坐在炕头,一手端着茶杯,一手提着易拉罐上用铁丝做成的把手,提起又放下,一罐又一罐,熬着往事,熬着光阴。
“只要听到罐罐茶三个字,心里就很舒坦。”茶水沸腾,这位西北硬汉紧蹙的眉眼渐渐舒展,眼神变得柔和起来,熟练的提起砂罐,又倒了一杯。
罐罐里,熬的已不仅仅是茶,还有童年的记忆和“爷爷的味道”。
“我们这一张桌子,能坐在一起喝罐罐茶的人,就是朋友圈。”美得很罐罐茶馆老顾客朱女士添了一罐矿泉水,和一桌好友茶话。
“来了一次就‘上瘾’了。刚开始2个人,现在是5个人。希望以后能把这个文化传承下去,打出金字招牌。”组局的肖女士说。
“而且罐罐茶味道清淡,既能保持身材又能养生,现在才有了养生的意识。”对面的朋友边说边提起了瓷罐。
罐罐里,熬出的人情味儿,喝在口中,暖在心里。
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情谊,在罐罐茶加水、烧水的过程中升温,让时光在茶香里慢下来,不止于眼前的单调,更有诗和远方。
健康、接地气的罐罐茶,是馈赠每一位品茗人的愉悦。
对于远走他乡的固原人来说,罐罐茶是激荡在心中那抹浓郁乡愁。
曹晨,20岁,就读于北京建筑大学。在九龙罐罐茶社里,他选择用毛尖熬茶,再加入枸杞、桂圆、红枣、冰糖,这会让茶味更甘醇细腻,清幽留长。
他说,假期回来发现固原开了三家罐罐茶馆,就想和朋友尝鲜,没想到原料比小时候看到的更多。
他的朋友曹伟则更喜欢红茶,他认为红茶纯厚丰富、罐底挂香,又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动手搭配,材料丰富,参与感强。
“喝着自己配的罐罐茶,有成就感。”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他很少能亲自调配茶。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这一副写在罐罐茶馆门楹上的古诗词,映射熬茶、喝茶的哲理。
“当时开店就是觉得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了,能不能有一个忙里偷闲,享受慢时光的地方。”这是陈成自今年1月10日开店至今,一直在坚持的初心。
谁能想到半日闲罐罐茶馆的老板,竟是一位20岁的年轻小伙子。有情感细腻的一面,也有后浪的担当与使命。
“就像人生,选择不同,结果就不同。所以我选择自主创业,推广这种形式的饮茶方式。”陈成说。
“开店两个月以来,每天纯收入1000元左右,有时候顾客比较多,店里没位置,只能等下次或提前预约。”
岁月沉淀下的罐罐茶,不仅留存了原有的味道,也赋予了新的内涵。从单一的砖块茶,到红茶、白茶、花茶等主料,配料加了诸如菊花、玫瑰、柠檬等,还增加了糖雪球、毛栗、开心果等干果类小吃,以及特色面点花卷、锅巴、菠菜饼等。分别用小碟子井然有序地放置在桌面。原有醇厚的风味,又多了年轻人更喜欢的味道。
“我们现在经常在直播平台发店里的视频,让更多的年轻人从心底习惯、接受罐罐茶,了解西北特有的罐罐茶文化。”陈成若有所思地说。
茶盏虽小,却承载着罐罐茶回甘的味道。当一股热流沿喉而下,感受到的还有无法言表的情感。在熬茶、喝茶、品茶中,将祖辈悠悠长长的时光流传至今。是根植在意识里的文化传承,更是流淌在血液里的精神寄托。
光阴里,朝朝暮暮,沉淀过往。罐罐茶里,有苦有甜,来日方长。(宁夏日报记者 杨玉瑛 文/图 李昊斌 姬禹/视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