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 豫
来源/ AutoForesight上海预致汽车咨询
2022年中国新能源车市场销量持续倍增,预计全年市场增长到650万辆左右,其中EV大概500万辆,PHEV达到150万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截至2022年7月累计,中国品牌(传统和新势力)新能源市占率达80%,外资仅占20%。 在有限的两成外资份额里,一半还来自特斯拉,传统外资车企仅占9.4%的份额。
其中,EV细分市场外资份额约23%,但多数来自特斯拉,传统外资车企仅为8%;PHEV细分市场没特斯拉什么事儿,传统外资车企占14%。
外资传统车企的PHEV份额貌似比EV领域好些,但实际上,这个细分市场才是他们目前面临的最大潜在风险。外资PHEV份额2020年还有50%之多,2021年降到38%,2022年7月一路下滑到14%。此消彼长,自主PHEV份额则一路飙升到86%。
为什么PHEV一直以来不被行业看好?
PHEV在全球都是政策驱动的产物。世界各国虽文化不同,但从做事方法的角度,都基本认同“大道至简”、“化繁为简”的道理,没有哪种文化会同意“避简就繁”是正途。
可偏偏PHEV就是个“避简就繁”的怪胎,在完整的燃油动力驱动系统基础上,硬再加一套EV电驱动系统,为此必须有至少10-15度电的完整锂电池包。在油车上这般做加法,成本无论如何难以控制。就更不用说,硬塞一套EV动力系统进入油车狭窄的机舱里,技术复杂、布置难度高。
但是为了新能源积分(中国)或碳减排(欧洲),传统车企又不得不硬着头皮研发PHEV。
欧系厂家一方面忌惮于EV投资庞大,另一方面油车路径依赖严重,所以不愿意、也负担不起PHEV这种过渡产品成本增加太高,因而多在传统变速箱上做些文章,研发的PHEV混合程度不高,亏电后油耗和油车区别不大。
日系虽有全球最好的全混HEV技术,但因为EV经验少,锂电池供应成本也较高,开发的PHEV和油车相比价格仍嫌太高。但日系优势是,其PHEV和HEV架构完全相同,在亏电时可当成HEV来开,油耗比纯油车低了近一半,和HEV油耗相同。 其中,丰田的PS架构(动力分流-行星齿轮结构)虽驾驶平顺,但结构复杂,加工制造难度更高;本田的iMMD双电机串并联模式另辟蹊径(低速电驱、中速电驱+发动机启动发电、高速发动机介入直驱),结构相对简单、节油效果甚至更好。
自主传统厂家曾在双模(无混合)、P1、2、3、4,PS架构,以及和这些架构相匹配的强混、中混模式中摸索了近十年。期间还掺杂着是否应该添加个REEV(增程式电动车)、以及在油车上匹配些48V弱混、或中混作为降油耗的补充,规划之复杂、变化之多端令人抓狂,其中苦楚不足为外人道。
其结果,中国品牌早期的PHEV既不节油,价格也畸高,和外资PHEV比较没有价格优势。
一个没有性价比、只为行业需求、为挣积分而存在的产品,在各大城市停止给PHEV绿牌之后,这个政策畸形儿本该快速消亡,但2021年成了PHEV在中国的转折点。
中国车企是如何把PHEV性价比做好的?
2021年以前中国的PHEV需求,因为价格比同平台燃油车高近一倍,根本没有经济合理性,只能依靠限购大城市给“免费绿牌”支撑。可是,从2021年比亚迪的DM-i路线PHEV产品开始形势发生戏剧性变化,PHEV需求在政策之上,增加了产品力、性价比的多重驱动。
中国自主品牌们摸索了近十年后,大概在2018-2019年,基本都放弃了难度、成本太高的PS路线,并减少了P2架构的投入,先后确定了类似iMMD的架构。 比亚迪率先走通双电机串并联路线,2021年夏天量产并将成本降到比日系HEV还低的程度,这成为改变行业和市场的一个分水岭。
技术角度,是本田把丰田混动技术门槛难度拆解、降低;但成本维度,本田没能把新混动架构的成本同步降低。中国整车厂一旦确定并掌握了一种技术路线,成本控制能力就开始突显,比如比亚迪的磷酸铁锂刀片电池价格优势明显。
内在逻辑道理并不陌生:一种产品技术,如果中国制造商摸透了,就能把成本做到全球最低的“白菜价”。四十年来,中国在几乎所有主要行业无数次重复这种竞争策略、并做到全球第一,现在终于轮到燃油车+混动了。
比亚迪新PHEV的成功,究其根本还是因为“高性价比”。 秦PHEV轿车价格12万起,比不插电的卡罗拉(参数丨图片)HEV起价还低10-15%, 丰田PHEV价格高出比亚迪PHEV更达到50-60%以上。又比如,8月最新上市的本田思域(不插电)e-HEV价格16万起,比燃油版思域12.5万的起价高3.5万,思域PHEV版价格则要接近20万,比秦PHEV的价格预计高7-8万元。
长城汽车2021年初也上市了路线类似的DHT混动架构,因架构更复杂些,先安装在了高端Wey品牌SUV上,2022年8月开始应用到主力车型哈弗H6,价格15万起。
2022年8月,五菱宣布类似架构的全混SUV上市,并把HEV版价格拉低到9.8万起,以“人民汽车”著称的五菱肯定可以把PHEV版起价控制在11-11.5万左右。吉利类似架构的PHEV平台也在8月成都车展发布。
秦PHEV的12万元起价,实际已经和外资主流紧凑级轿车的油车版起价相同,这是典型的降维打击,而且还是直降两个维度(PHEV>HEV>纯燃油)。以自主车型外观、内饰造型风格水平开始超越外资产品的大背景下,外资品牌溢价在紧凑级细分市场已很稀薄,难以抵御这种力度的降维竞争。
就算PHEV是个政策怪胎,中国车企终于用耐心和顽强把“怪胎”培育成能跑能打的健壮孩子,将来不依赖政策也能生存。
中国品牌PHEV未来有什么重大影响?
中国品牌的“混动技术“当然不如“EV+智能车”这类概念炫酷,但它却可能成为压倒外资传统车企庞大油车业务的最后一根稻草,业内对这个杀手锏的影响方向、力度可能还没有清晰地意识到。
当新势力和自主车企EV攻城略地之际,外资传统车厂的EV相关竞争战略多基于下面这种逻辑:EV暂时竞争不过特斯拉和中国厂家,就更需要在燃油车领域保持优势,尽量支撑3-5年时间,用传统燃油车的盈利,拖到自己的EV产品和市场成熟。自家的PHEV不过是为了合规而挣些积分的过渡。
而自主PHEV的崛起,并不只改变新能源市场的销量和形势,它将更深刻地改写中国燃油车市场竞争逻辑和格局,很可能在短时间内把外资油车的基本盘冲得七零八落。即使2024年起PHEV政策支持减弱,自主车厂也可轻松把产品战略重心向价格更优的HEV转移,用两条腿走路,与外资主流油车短兵相接。
中国品牌近5年激进地刷新产品外观和内饰造型,在年轻消费者喜爱的科技感方面一路狂奔,同时基础质量也稳定提升。现在早不是十年前,一个外资品牌logo就能在“10万元家轿”市场溢价30-50%的年代。在汽油价格屡创新高之时,同尺寸级别价位类似条件下,实际城市油耗如果相差一倍,会成为消费者购车的决定性因素。
2021年紧凑级轿车销售532万辆,自主品牌销量176万辆,日系150万辆,欧、美、韩系共216万辆。如果消费者9-10万就能买到各种中国品牌紧凑级HEV,11-12万就买到PHEV版本(送免费绿牌、免购置税、路权),城市工况油耗仅4-5L,一箱油城市工况续航1,000-1,200公里,受影响最大的会是谁?
质量、油耗口碑较好的日系油车免疫力可能稍强,首当其冲的应该是在拥堵城市里,油耗高,虽然家用,却总有意无意宣传操控、驾驶、加速性能的那类十几万元神奇油车。偏偏这些“神车”没有高效混动架构的技术储备,再过2-3年,就真的就只能靠“信仰”营销了。
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场景是,一些跨国传统车企EV未入佳境之前,燃油车市场先被撬了墙角。其后果,就如同本想纵马加速一跃跨过壕沟,可就在加速的短短时间里,脚下借以起跳的原本坚实的地面,塌了!
本文由汽车商业评论原创出品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说明
违规转载必究
关键词: phe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