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在冰冷车帮上的调车青年。
张昊在编组场与连结员进行联控用语呼唤应答。
“2调,17道调车信号好,调车长明白……”2月6日1时45分,夜色深沉,寒气逼人。位于腾格里沙漠边缘的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迎水桥车站铁路编组场内灯火通明,刚忙完上一批作业计划,调车长张昊便向组内人员布置新一批调车作业计划。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张昊是迎水桥车站甲班“二调”调车长,每天要带领小组7名成员负责宝中、包兰、干武、太中银铁路5个方向的货物列车解编任务及货物线取送作业。同时,张昊也是共青团中央授予的“一星级全国青年文明号”调度车间甲班二四调的带头人。今年春运以来,在张昊的带动下,这支平均年龄29岁的青年调车组战严寒、保春运,共精心解编列车7.2万余辆,以责任与坚守护航“钢铁驼队”。
“如今,铁路交通运输已经高度智能化,但在日常调车作业中,列车的编组、解体,车组的摘、挂等工作还得由人工来完成。当一列列满载各类物资的‘钢铁巨龙’驰骋在千里铁道线上时,背后总有调车作业人员忙碌的身影。”2月7日,张昊告诉记者,调车作业不仅脏、险、苦、累,还是铁路部门最危险的工种之一。
每天的作业中,调车青年不仅要“吊”在冰冷的车帮上好几个小时,还要重复钻入车挡间摘接制动软管几十次,行走数公里,将到达的列车一辆辆解体,将出发的列车一辆辆重新编组,使南来北往的列车“改头换面”重整行装再出发。
“调车工作始终是露天作业,尤其是在深夜,寒风凛冽,虽然我们都穿戴着棉服、棉帽全副武装来到现场,但只要短短几分钟,呼出的气就会在帽子、围脖、眉毛、睫毛上凝结成一圈细碎的冰碴儿。”张昊说。
不仅如此,调车青年每天至少要在线路上工作12个小时,要对4500多辆车体重新分解、编组,为一列列火车“穿针引线”。一名连结员一个班就能在道砟上走出2万多步,在车辆上爬上爬下近百次;他们脚上鞋子的“寿命”从未超过3个月,两个月一副胶皮手套便被磨得破烂不堪……
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如今,迎水桥车站的青年调车组职工都有着极为敏锐的观察和反应能力。每一趟车、每一钩活,机车走行到什么位置、与股道的停留车辆有多远,挂几辆车、甩几辆车,什么时候摘、什么时候接,调车长都要与连结员、机车乘务员协调配合,每一个判断、每一个信令都能做到准确无误,确保机车车辆连挂妥当、甩挂到位。
“张昊在多年的工作中更是练就了一身绝活。我们迎水桥编组站4个站场、200多组道岔编号和40多条股道的有效长和容车数,他都烂熟于心、倒背如流。”采访中,迎水桥车站调车指导杨波告诉记者,张昊根据自己的身高、手臂长度等,总结出一套快速连接制动软管的方法,能比一般作业人员连接速度快几倍。
工作中,张昊还琢磨出了一套“调车秘籍”,提炼出“多走一步、多看一眼、多问一遍、及时提醒一句”的“三多一提醒”调车工作法。有了这份“秘籍”,车辆推送速度和车组间距离显示的准确率被提高到98%以上,不仅有力保障了调车青年的人身安全,而且有效提升了春运期间的调车效率。(记者 赵锐 通讯员 王燕 文/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