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新华
6月8日上午,比亚迪在深圳总部召开了年度股东大会。
(资料图)
董事长王传福在会上说:与前几年新能车供不应求相比,今年很显然市场已经进入供大于求的时代,这个时期行业就会出现优胜劣汰,或者说叫淘汰赛,但这些都很正常,不竞争就不会有繁荣,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
王传福这番话,大道至简。
王传福所称的“供过于求”,恐怕不仅仅是新能产车面对的局面,传统汽车也一样。
今年3月份,传统汽车行业掀起的价格战,人们还记忆犹新;就在王传福发表这番言论的当天,商务部办公厅发布了通知,为进一步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根据“2023消费提振年”活动安排,商务部将组织开展汽车促消费活动,这些都是汽车行业“供过于求”的表现。
但,“卷”并不仅仅是汽车行业一家的现象。
人家房地产行业说了句:“大哥,你别哭了,我比你苦多了!你还有海外市场,还可以去国外设厂缓解困难,我能有啥?我难道能把房子运到国外去卖?”
6月9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今年5月,汽车企业出口38.9万辆,环比增长3.4%,同比增长58.7%。新能源汽车出口10.8万辆,环比增长7.9%,同比增长1.5倍。
汽车行业,比老大哥房地产行业好过多了。
像房地产、汽车这样的支柱性产业不好卖,那影响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几个行业,而是全面性的影响。
以网约车来说,网经社发布的《2022年度中国移动出行市场数据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网约车市场规模约为3146亿元,同比下跌1.38%;用户规模4.37亿人,同比下跌3.32%。
网约车市场规模在下跌,但另一方面,交通运输部发布最新数据显示,截至4月30日,全国各地发放的网约车驾驶员证已达540多万本,网约车运输证230多万本,且4月份环比均在继续增长。
规模下降、从业者增多,这使得网约车司机收入暴跌。
东莞市发布的数据则显示,2023年一季度东莞市网约车单车日均订单量仅约9.07单。三亚、长沙等城市,暂停受理网约车运输证新增业务。
看到没有,汽车“卷”,网约车司机更“卷”。
不过网约车“供过于求”对比亚迪好像影响不大。
王传福说:“我们上个月销了差不多20多万台车,网约车占比比较少,可能就几千台,我们出租车做得比较多,公司可能会受多个城市放缓网约车(登记)的影响,但因为总数不大,所以对比亚迪来说影响也不大,比亚迪的增长绝大部分还是来自消费者。”
网约车行业是汽车行业的下游。汽车行业“供过于求”,它的上游行业肯定也不好受。
最近,特斯拉动员不少中国大陆的供应链企业去墨西哥建厂。知情人士透露,特斯拉的节奏相当紧迫,如果不及时响应,“也担心丢掉好几亿的大订单。”现在汽车供应链企业日子不好过,谁敢得罪特斯拉这样的巨头?
但是说来说去,房地产也好,汽车行业也好,所谓的“供过于求”,都是暂时现象。
它的形成,并不是因为生产过多——中国数亿人没有大城市的房子、汽车,而是因为需求的阶段性下跌。在经济复苏以后,无论是房子还是汽车,其需求都会重新恢复。
所以,一切的问题,问题的一切,是:经济啊,你何时复苏?
中国有许多像王传福这样的企业家,这是经济复苏的一个重要条件、基础性条件。当然,它不是充分条件。
看看王传福的讲话,他并没有像一些不争气的企业家那样,要求政府“规范竞争”(阻止竞争的委婉说法),而是勇敢面对竞争,认为竞争能带来行业更良性的发展。
这是企业家该有的风范。
从历史上看,比亚迪也经历过发展的低谷。
十多年前,有个《环球企业家》杂志,还发表过一篇《解析比亚迪大败局》,作者都把比亚迪的“失败”看成商学院的经典案例了。特斯拉的老板马斯克也看不上比亚迪。但今天,比亚迪发展得很好。
马斯克对当年看不上比亚迪的言论,也回应道:“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他们的车现在竞争力很强。”
比亚迪的成功,跟王传福团队敢于竞争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有人说了:“比亚迪搞得好,当然不惧竞争,但这个行业的其他企业怎么办?”
首先,优胜劣汰是市场的应有之义。正如王传福所说,“不竞争就不会有繁荣,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
其次,要使得行业整体活得好,只能靠提升整体效率。
经济学者周其仁好几年前就说过:“今天我们的人均收入还是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左右,如果现在我们就丧失了出口优势,以后还怎么发展?解决的办法就是提高生产率。如果生产率上升的速度比工资慢,市场竞争力就处于劣势,反之就能处于优势。”
周其仁的话很有道理。很多人说薪资的上升降低了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这说法其实很有问题。所谓成本,都是相对于效率来说的。
非洲工人薪资水平更低,但效率不如中国工人,那么,在外资看来,中国工人其实是不如非洲工人“贵”的,所以中国比非洲更能吸引外资。
通过压低薪资重获竞争优势显然是错误的道路,正确的道路就是让王传福这样的企业家们,能够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
员工是受企业家影响的,企业家精神是提升效率的关键中的关键。企业家们创新、升级,全部企业家的活动就能重塑经济结构,使经济迎来复苏,并缔造长期繁荣。
隔壁的日本,就因为忽视企业家精神,有过惨痛的教训。
1980年代,日本的半导体行业很不错。芯片领域,日本占有国际市场的70%,美国只占21%。进入1990年代,日本经济衰退,官方杀入半导体领域。
日本政府甚至花120万美元(那个年代这不是一笔小钱)请世界银行的专家“客观分析”日本产业政策的成功。世行专家出了一本《东亚奇迹》,说,官方主导产业升级就是好来就是好。
但短短几年之后,美国的芯片产业就把日本芯片产业打得溃不成军。
这是因为,美国官方虽然口头上高调重视芯片,但实际上还是民营芯片企业在市场冲杀,靠硬功夫打出来的产业,当然要远远强过日本官员规划、引导的产业。
希望中国的王传福们能够得以尽展所长,中国经济越来越好。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