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一张图揭示了宇宙的本相,20多所书院以他名字命名|世界今热点

来源:潇湘晨报时间:2023-06-13 15:08:23

“周敦颐的‘无极’和现代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是暗合的。”近日,在郴州濂溪书院举行的“濂溪讲堂第二讲暨石头记读书社郴州活动”上,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院院长、博导朱汉民表示,现代宇宙学中最主流的宇宙诞生论,是宇宙大爆炸理论。然而,宇宙在大爆炸前的是什么样呢?是不是毫无任何的物质存在呢?初步判断是没有任何物质的存在,仅仅有庞大的能量存在,因为不知道这样的能量的底细,只好称为“黑色能量”。这庞大的黑能量,恰好与北宋时期周敦颐的“无极”不谋而合。

宇宙“大爆炸后”理论自从1910年天文学家哈勃发布,经过一百多年的研究与探讨,世界上的太空科学家都倾向于能量大爆炸为宇宙的起源。那么,早在北宋时期周敦颐的“无极而太极”又是怎么形成的?具有怎样的历史价值?

周敦颐的“无极”和现代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暗合


(相关资料图)

周敦颐(1017年—1073年),字茂叔,原名惇实,学者称濂溪先生,湖南道州人,曾历任县主簿、县令、州判官、州通判、知州军等职。周敦颐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著作,南宋理学家朱熹、张栻表彰他能够从儒经中“独得微旨”,建立起一个太极、阴阳、五行、人物化生的宇宙论思想体系,为先王之治、儒家伦理奠定了宇宙本源的思想基础,被尊为理学开山鼻祖。

其实,在北宋时期,无论是从政治地位还是学术地位来说,周敦颐的地位并不高。周敦颐学术地位的提高,除了张栻、朱熹推崇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其思想价值。

“周敦颐在宋代思想史上的最大贡献,就是通过《太极图说》为儒学创建了一个宇宙论体系。”朱汉民表示,周敦颐《太极图说》充分地利用《周易》的思想资料,完整地建构了一个由无极、太极的宇宙化生到圣人“立人极”的人格完善过程。既有对原有思想资料的继承,又有新的创发,具有十分重大的开创性贡献。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无极”不见儒家典籍,而是源于道家。朱汉民表示,“无极”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有二重意义:第一,是一种时空的无限性存在;第二,是一种无形无象的存在。周敦颐以“无极”作为宇宙的最终本原,正是考虑到“无极”的无限性与无形象的存在特点使得任何人希望在“无极”之外再寻求宇宙本原成为不可能。

周敦颐关于“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万物化生”的宇宙论图式,关于阴阳变合、五行各一其性的法则,均是《周易》“极深研几”式的实用理性的体现。特别是继承了汉代《易》学将“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筮占程式发展为太极生阴阳五行、化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尤有周敦颐的宇宙生成论与本体论是一体的:既可以顺而下推,即从“太极-阴阳-五行-万物化生”的过程来看是一种宇宙生成论;又可以逆而上溯,即通过“五行阴阳,阴阳太极”(或“五珠二实,二本则一”)的过程来追溯事物的宇宙本体根源。这样,宇宙生成论本身包含着本体论,本体亦存在于宇宙过程之中。

“周敦颐论述无极、太极的宇宙本原,其目的就在于确立仁义中正的人道来源。”朱汉民表示,他认为人和万物均是禀五行之气而生,因人禀秀气而生故最灵,中正仁义之所以是“人极”的准则,是因为它们源于“无极”、“太极”的天道。周敦颐还倡导“主静”的修身原则和方法,认为圣人“主静”而能够“原始反终”,使自我纯静而与宇宙无极融合为一。

北宋时期《太极图说》影响并不很大,但是到了南宋,《太极图说》很快就被推崇为理学的奠基之作。南宋学者朱熹、张栻不仅强调周敦颐《太极图说》为儒家伦理奠定宇宙论基础的哲学意义,还进一步强化周敦颐和二程(程颢、程颐)兄弟的道统传授关系,肯定周敦颐“手授”《太极图说》于二程。此后,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在道统史上居于重要地位。

“周敦颐确立了一个新的儒学形态,这个形态就成为宋代儒者实行中华文化的传承,又实现了中华文化的创造和转化,从而完成了儒学的更新。那么,这样一个儒学文化形态就和原来发生了很大变化,今天,我们讲‘两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追溯源头,可以说“两创”是周敦颐先生的重要成果。”朱汉民说。

湖湘理学成为湖湘学术文化的核心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位于岳麓书院文庙的濂溪祠,是湖南20多所濂溪书院之一。

南宋时期,在湖湘学者倡导和推动下,周敦颐宦游过的地方,纷纷修建了祭祀周敦颐的濂溪祠。就在当时或以后不久,这些建有濂溪祠的地方,又纷纷创建了作为地方文化教育核心的濂溪书院。

“通过这种具有知识生产、学术积累、文化传播功能的书院机构,来强化周敦颐在文化地理中的特殊地位。”

朱汉民介绍,宋元明清以来,全国以“濂溪”命名的书院不少,但统计后可以发现,以“濂溪”命名的书院主要集中在湖南地区,这当然与周敦颐是湖湘区域文化的代表有关。

据了解,自宋至清,湖南省内各州府是纷纷创建纪念周敦颐的书院,以强化对周敦颐作为区域文化符号的记忆。根据地方志材料,并参考《中国书院辞典》的《中国书院名录》,湖南地区所建纪念周敦颐的书院有20多所。比如景定三年(1262年)创建的道州濂溪书院,该书院自南宋创建后,由于其特殊的文化标志及其潜在意义,故而历经元、明、清各朝得以修复并延续办学,清朝时还获得康熙皇帝“学达性天”的赐额,地位一直很高。郴州是周敦颐三度为官之地,

苏仙区濂溪书院建于南宋末期,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署州事谢允文依明址重建,乾隆四十年(1775年)左右,改为义学,以训蒙童。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为郴州初等小学堂。近年来,郴州市加大对濂溪书院的修复,并进行了扩建。2005年9月竣工的濂溪书院占地38亩,房屋总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书院建筑内容包括大门、庭院、照壁、厢房、大殿、爱莲池、君子亭、戏台等,是目前全国纪念周敦颐最大的书院,居广东、江西修建的濂溪书院之上。目前濂溪书院是湘南风情园爱莲湖风景区的核心项目,2022年进行了提质改造。此外,为了强化周濂溪在地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南宋时期创办的纪念周敦颐的书院还有宝庆府的濂溪书堂,宋宝祐三年(1255年)知府宋仲锡创建濂溪书堂于邵阳。

“湖湘士大夫、乡绅们不断强化对周敦颐在湖湘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其实是为了建构一种以区域性理学传统为核心的湖湘学术文化。”朱汉民看来,湖湘地区形成为以湖湘理学为主流思想、核心文化的地域文化。这种地域文化的建构完成,是在湖湘学派胡宏、张栻等人经过不断地唤起对周敦颐的历史记忆、文化诠释,才能够逐步实现其文化建构目的。

汉唐时期,湖南一直处于中原核心文化的边缘化地位,故而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很低。这段时期内,尽管其他地域学术思想蓬勃发展,文化思想异彩纷呈,但是,处于思想文化边缘地区的湖南,则无声无息。

“湖南过去基本上游离在主流思想、学术之外,从周敦颐之后,湖南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核心地,周敦颐成为湘学的开创者,宋明理学的开创者,湘学也进入了中国主流学术,特别到了近代后,湘学崛起,成为中国,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学术思想。”朱汉民说。

两宋以后,形势才发生了重大的逆转。理学是宋明学术思想的主流思想与核心文化,这个向来“不为中原人文沾被”的地区一跃而成为“理学之邦”,是中国理学思潮形成、发展、集大成的几个重要省区之一,出现了理学开山祖周敦颐,又形成南宋初期最盛的湖湘学派,还产生了理学总结者王夫之,有影响近代甚深的理学型教育家杨昌济等等。

在朱汉民看来,周敦颐的中国思想文化价值和湖湘文化地域价值有密切关联。后世的湖湘学人往往会对濂溪学展开的湖湘地域性与中华普遍性的双重诠释,实现湖湘文化既有地域特色又有普遍意义的文化建标。当湖湘士大夫、乡绅们反复宣扬濂溪学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学术创新,特别崇敬周敦颐作为“道学宗主”的重要地位,异常强调周敦颐对中华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贡献,均是为了凸显湘学在中华学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地位与普遍意义。另一方面,湖湘士大夫、乡绅们也在反复宣扬濂溪学的湖湘学术文化特质,特别强调湖湘地域对濂溪学形成的历史条件,非常崇敬周敦颐作为湖湘之地“乡先生”、“湖南人特别独立之根性”的品质,则是为凸显湖湘学术文化作为地域文化的“地域性”与独特性。

潇湘晨报记者陈张书

关键词:

图文推荐

热门文字

标签

精彩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