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北社区食堂。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赵颖竹 摄
说到食堂,大家第一反应是经济实惠、干净卫生。而开在家门口的社区食堂,更多了方便省心的优点。近日,多个城市社区食堂相关的话题不断冲上微博热搜,反映了大家对“好好吃饭”这件“小事”的追求。
(资料图片)
社区食堂从一开始多以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载体,以服务老年群体为主,但随着更多年轻人产生“外卖贵且难吃”的想法,社区食堂在年轻人群体中也流行开来。
密码1:好吃不贵是王道
“一开始我们并不知道它是社区食堂,只知道它的牛肉面好吃。”中午12点,重庆市江北区桥北社区食堂里人头攒动,几位用餐的阿姨这样对记者说。
除了最受欢迎的牛肉面,这里每天还有上百种菜品。手工大包、红糖馒头、花卷、小碗菜、套餐、小火锅、小面、柠檬茶……俨然一个小型的美食城。从饭菜的口味上来讲,既有满足老年人喜好的清淡款,也有年轻人喜欢的麻辣款。因此,前来就餐的既有老年人,也有不少年轻人。
食堂的墙上张贴着价目表:“大白馒头2元,社员价1元,老人社员价1元;小面7元,社员价5元,老人社员价3元;豆花饭7元,社员价5元,老人社员价4元,周日3元……”
周边的普通居民、上班族办理社员卡后,便可享受社员价,老人社员的价格则更加便宜。与市场价相比,社员价不到正常售价的一半,为困难老人一人一年至少可以节省五六千元。记者发现,很多老人用完餐后,还会打包一大袋食物回家。
石马河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正在配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赵颖竹 摄
密码2:市场化运营自我“造血”
社区食堂不只是“食堂”,更是“民心”,公益性是其根本定位。而在公益性的前提下,它的盈利性怎么保障?怎样让它的发展更具可持续性?
对江北区石马河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中央厨房”来说,它的秘诀在于“量大”。
“我们这里平均每天为500位老人配送餐食,最多时达到800人。”该养老服务中心院长丁松对记者说。
老年人通过现场站(点)登记、网站线上的方式预订套餐,根据荤素搭配,单份套餐有6元、8元、10元三种选择。由于饭菜品质好、价格低、预订方便、还能配送上门,在辖区老人中广受欢迎,每天的订餐量不断增加。
量越大成本越低。一方面“中央厨房”可在原材料采购端拿到更低的价格,另一方面“中央厨房”采用统一配送上门的方式,借助网格员、党员志愿者的力量,进一步节省配送成本。最终使得送到老人手中的餐食费用低于市场价30%。
社区食堂要实现“微利可持续”,不能仅仅依靠政府“输血”支撑,还要走上市场化、专业化的运营道路,形成自我“造血”机制,有效解决社区食堂公益与盈利平衡难题。
而对于桥北社区养老食堂来说,自从引进重庆董渝生餐饮有限公司之后,以“网红面馆”为引流点,不断强化“自我造血”功能,微利持续经营。与此同时,以“社区食堂+学堂”的模式,开展学员培训、就业帮扶、家政服务等多项服务,进一步变“输血”为“造血”。
密码3:食堂+模式,未来想象空间无限
除了让人“好好吃饭”,成为“网红”的社区食堂往往还有功能多样的特点。
在九龙坡民主村,社区食堂伴随着城市更新一同亮相。食堂不仅在装修上更具设计感,菜品也变得多样化。后期,这座食堂还将被植入图书馆、四点半课堂等多元功能。比如,四点半课堂旨在为放学较早的小学、幼儿园学生提供托管服务;公益讲座、小型展览等也可丰富居民的日常生活。
在桥北社区食堂,创新形成了“社区食堂+党建”“社区食堂+网格”“社区食堂+刚需人群”“社区食堂+学堂”“社区食堂+就业”“社区食堂+新时代文明实践”等衍生产品。
记者从重庆市民政局获悉,当前,市民政局正在开展“渝悦养老·幸福食光”社区老年食堂建设行动。
8月底前,按照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易到难要求,结合现有基础,选择条件适合、老人助餐需求强烈的社区,通过改建、扩建等方式,开展老年食堂建设试点,各区县至少建成1家老年食堂,争取建好一家食堂、服务一片老人。
9—12月,全面推开老年食堂建设,实现老年食堂服务场景多元化、服务流程标准化、服务模式数字化、服务质量优质化,重点补齐农村、远郊地区助餐服务短板,切实巩固主题教育成果,不断扩大助餐服务受益面。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赵颖竹/文
(本文来自新重庆客户端APP,请至各大应用市场下载)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