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一周年。数据显示,截至7月14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94亿吨,累计成交额84.9亿元。然而,对于碳市场而言,这一成绩还不够亮眼。“这一成交额目前还不算高,我国碳交易市场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北京鲸落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磊表示,不过,我国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对比欧盟的碳价走势,未来我国整体发展速度会比欧洲市场迅速。
累计成交额84.9亿元
7月13日,生态环境部召开全国碳市场建设工作会议,会上,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介绍,全国碳市场自2021年7月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取得积极成效。
根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成交数据,截至2022年7月15日收盘,全国碳市场开市以来累计成交碳排放配额1.94亿吨,累计成交额84.9亿元。
赵英民介绍,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期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而2021年7月16日至2022年7月15日,全国碳市场共运行52周、242个交易日,累计参与交易的企业数量超过重点排放单位总数的一半。
从成交价格看,碳价从48元/吨起步,一度至61.07元/吨,7月11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挂牌协议收盘价报58元/吨,较起始价格上涨10元/吨。而从履约量看,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履约完成率99.5%,顺利收官。此外,赵英民表示,年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约45亿吨二氧化碳,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期基本达到预期。
具体来看,相关省市在发展全国碳市场方面均有推进举措。
当前,全国碳市场即将进入第二个履约期。“下一步,要以数据质量管理为重点,加快完善制度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碳市场数据质量日常管理机制。”赵英民表示。
纳入行业单一
全国碳市场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碳排放交易制度体系已初步形成,交易规模逐渐扩大,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
“发电行业里既掌握着一些碳权、碳汇,也有碳交易的需求,交易起来水到渠成。同时,碳汇、碳交易等对于此类企业而言,可能并非是完全新兴的概念,此前各类活动中,都或多或少地进行过相关探索,这就使它们有更好的经验积累。这样,市场上线之后交易起来就更直接。”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王鹏表示。
但数据显示,全国碳市场开市以来累计成交额为84.9亿元。对于这个数据,张磊认为不算理想。“成交量不能算是成绩,是市场反应,但84.9亿元的成交额明显偏低。”
王鹏认为,交易量上不去,可能因为有大量的企业、地域在碳汇、碳排放权的核算、定价、交易方面还没有完全理解,也暂未明确抓住全国碳市场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而在碳价方面,近两个月碳配额交易价格在55-60元之间。对此,张磊表示,碳价波动不大,发展趋势明显。“整体看来,需求量仍比较大,但市场整体指标偏少,惜售态度比较明显,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尚需多维发力
对于当前全国碳市场所面临的各类困局,王鹏认为,这是因为全国碳市场仍比较“新”。“全国大市场建设仅一年左右,新事物、新目标、新战略的提出都需要时间,这样,政府部门、中央、地方才能慢慢消化;同时,企业也能更改自己的生产战略、技术、工艺,并进行更好的资源调配;公民自身也能调整生活方式,从而更好地适应新兴的知识结构。”
在企业方面,王鹏认为,把ESG作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设立企业之初,就考虑到低碳环保、绿色转型等问题。“将其考虑到成本模型当中去,从源头解决问题,才能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碳汇、碳权交易当中去。”
“后期还需加快企业纳入,精细化碳排放数据统计,完善算法,充分发挥市场定价机制。”张磊表示。
在此方面,今年4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指出,要培育发展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市场,明确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的重要内容,并提出实行统一规范的行业标准、交易监管机制。
此外,针对行业单一问题,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逯世泽介绍,生态环境部已经连续多年开展了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造纸和航空等高排放行业的碳排放数据前期准备工作,下一步将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成熟一个行业纳入一个行业。
《中国碳市场回顾与展望(2022)》预计,完成电力、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八大行业覆盖之后,全国碳市场的配额总量有可能会从目前的45亿吨扩容到70亿吨,覆盖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60%左右。
全国碳市场总体设计专家组负责人张希良曾估算,全国碳交易市场上线后,碳价应不低于减排一吨二氧化碳的成本,2020-2030年应为7-15美元,2035年时大概上升至25美元,2050年应为115美元。
“欧盟的碳交易市场是2005年开始的,中国的碳交易2021年7月正式开始,累计交易年限刚满一年,因此,我国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对比欧盟的碳价走势,未来我国整体发展速度会比欧洲市场迅速。”张磊表示。(记者 陶凤 实习记者 冉黎黎)